提到历史上的大奸臣,许多人会想到东汉的梁冀、唐朝的李林甫、南宋的秦桧、以及清朝的和珅等人物。而在明朝,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父子无疑是最著名的“奸臣”,他们的罪行甚至堪称朝堂上的一段传奇。父子二人共同占据了“奸臣”历史的巅峰,成为了明朝最令人痛恨的权臣之一。
今天我们不谈严嵩,只讨论严世蕃。严世蕃可谓是“严党”的智囊,所有“严党”所犯的罪行几乎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精心策划。虽然严嵩背负了骂名,但严世蕃同样难辞其咎,因为他为这些不正之事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推动。历史上有记载,严世蕃的相貌非常丑陋,身体肥胖、脖子粗大,形如一只赖蛤蟆,且一只眼睛还失明。
严世蕃并非科举出身,他只能算是一个读书人。他的仕途完全依赖于父亲的庇护,嘉靖十年四月,严嵩作为礼部左侍郎,成功为十九岁的严世蕃争取到了国子监监生的职位。四年后,依靠父亲的权力,严世蕃被外放做官,先后担任过都督府都事、经历,顺天府治中等职务。到嘉靖二十二年,他更是被任命为尚宝司少卿,后来又升为光禄寺少卿和工部侍郎。最后,他甚至曾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在朝中占据一席之地。可见,严世蕃的仕途完全得益于父亲的扶持,而非自身的才能。然而,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才学。许多历史上的奸臣,虽然声名狼藉,但往往拥有超乎常人的智慧,严世蕃便是其中之一。尽管出身平凡,他依然博学多才,精通经史典籍,才情过人,通晓地方实务。即使是当朝的大臣,也常常不及他深谙国典。明史中记载:“颇通国典,晓畅时条。”
展开剩余71%曾有记载,严世蕃自负地表示:“尝谓天下才,惟己与陆炳、杨博为三。”他认为,世上只有他、陆炳和杨博三人是杰出的才子。陆炳,作为嘉靖帝年轻时的朋友,一直深得皇帝宠信,是明代唯一同时担任三公、三孤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、少师、少傅、少保)的人物。杨博也是嘉靖帝宠信的大臣,长期镇守蓟辽等地,是明代的一位文武全才。严世蕃敢将自己与这两位人物并列,足见其自负。然而,即使如此,他依然没有将其他权臣如高拱、张居正等放在眼里,因为当时他只是裕王府的一个跟班,职位较低。
严世蕃的才学并没有用来造福国家,而是为作恶所用。嘉靖二十七年,他参与了曾铣、夏言的死,三十四年又杀害了杨继盛,三十六年杀害了沈炼,三十七年甚至杀害了王妤。与此同时,严家父子还谪戍、革职了大量的官员。《泾林续记》称严世蕃为“真万古奸雄之魁也哉”,可见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恶劣的印象。
严世蕃有四项主要的特长,深刻影响了他在明朝政坛的地位:
1. 擅长写青词
嘉靖帝非常崇信道教,宫中流行写青词,作为道教法事的形式之一,必须言辞优美,具备一定的玄学色彩。青词在嘉靖时期达到巅峰,许多人投机取巧,专心练习这种文体。严世蕃代替父亲严嵩撰写青词,他的青词写作一气呵成,才华横溢,堪称一绝。由于严嵩年事已高,身体不支,严世蕃的青词几乎成了他代笔的标志,充分展现了其文采。
2. 深谙帝王心思
严世蕃精通揣摩皇帝的心思,这也是他在嘉靖朝长时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嘉靖帝个性复杂,喜欢深思熟虑,常通过简短的条子下达指令,严世蕃凭借其深刻的理解力,准确判断皇帝的意图。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发生在嘉靖三十四年,浙直总督周琉抗倭不力,嘉靖帝曾给严嵩发过一条“宪似速,宜如何?”的条子,严世蕃迅速解读,推测出条子的重点在“宜”字,指向了杨宜,并建议皇帝任命杨宜担任浙直总督,最终得以顺利解决。
3. 通晓国典,晓实务
严世蕃精通明朝各项典章制度,并能巧妙运用这些知识处理朝堂事务。无论是律法条文,还是朝廷典章,他都能熟练掌握,并且为众多官员提供正确的解答。严世蕃在工部担任职务期间,更是以高效精明著称,他能够准确预估每项工程的预算,并通过熟知地方富庶程度,轻松敲诈贿赂。很多官员在他面前难以藏匿贪污的事实,严世蕃因此赚取了大量财富。
4. 足智多谋,善于心计
作为一个奸臣,严世蕃的心计和谋略也极为高明。在“夏言之死”一案中,严世蕃巧妙地利用了夏言与皇帝的矛盾,成功将其设计入狱,最终致使夏言被处死。严世蕃不仅善于借助他人的矛盾,还能精准施计,巧妙布局,保持了长时间的权力地位。
尽管严世蕃才华横溢,但由于他将这些才智用于不正之事,最终导致了极其恶劣的结果。在权力的巅峰上,严世蕃没有及时收敛,反而变得更加狂妄。最终他因继续作恶,被逐出朝廷,流放至广东雷州,但他并未低调生活,反而在江西家乡更加猖狂,大兴土木,纵容不法之徒,最终被揭发,死于非命。
严世蕃的故事,警示人们才华虽重要,但如果用在邪道上,必定会遭到报应。虽然他若能走正道,可能会成为一代名臣,但他的结局无疑是自作自受。
发布于:天津市